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股票配资服务中心
6月29日起,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彭一小区2110户居民陆续拿到钥匙,走进经过原地拆除重建的新家。72岁的居民赵启明感慨万千:“我先后在这儿住了60年,见证彭一从‘老破小’变成整齐气派的新房子,我的新房梦终于实现了,心里满满是感恩!”
2005年起,彭浦新村街道在上海市率先启动实施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。始建于1958年的彭一小区,是全市非成套拆除重建改造项目中建筑体量最大、居民户数最多、情况最复杂、改造难度最高的非成套旧住房小区,被称为“旧改最难啃的硬骨头”。
旧改作为一项试点工作,在当时没有经验可借鉴。彭浦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任伟说,街道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。20年来,历届街道党工委、办事处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工作流程。“上海静安彭浦模式”由此形成并复制推广至全国多个城市。
“老破小”旧改,遇上“八个难”
彭浦新村街道原有102幢非成套旧公房,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。彭浦新村是上海最早建设的工人新村之一,当年为解决工人住宿问题,一套房子分给几户合住,形成厨房卫生间合用的情况。
赵启明回忆,原彭一小区的路坑坑洼洼,走路得小心崴脚。“最不方便的就是合用厨卫,几户邻居排着队、看着表轮流用。水管老化了,滴滴答答漏水,屋里墙面也经常渗水,住着真憋屈。”
在20年的实践中,街道梳理出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的“八个难”:寻找政策依据难、改造方案设计难、项目审批协调难、动员居民签约难、组织搬迁过渡难、居民回搬选房难、群众矛盾调处难、领导决心决策难。
以改造方案设计为例,对规划设计方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来说,彭一小区就像一张写满不同“题型”的高难度“考卷”。
上海市房屋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陈健洲回忆,2005年第一次来到彭浦新村时,直观感受是房屋外观陈旧、公服设施简陋、活动场地受限、居住环境差、邻里矛盾多。“面对这个全新的住宅类城市更新课题,无参考案例、无成熟模式、无政策支撑,只能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,走一条全新的路。”
他介绍,彭一小区2110户原有户型282种,更新改造后,设计户型94种,不仅在增量平衡上有所考量,还在楼层布置和小区位置上进行充分、细致的设计。
设计团队为一室小户型住宅在厨卫阳台内预留了冰箱、洗衣机的安装位置,使居室空间更大更规整;对于二室及更大的户型,则通过重新分配居室面积,将部分空间预留给起居室,在结构墙体布置时,考虑满足居民后期更多的个性化居住需求;在户型布置时,进一步提升户型的灵活度及公共楼道的隐私感。
房屋从厨卫合用改造为独用后,居民可以享受房改政策,未来能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将租赁公房买为售后产权房,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。
在社区级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方面,原彭一小区内部闲散的公服设施和活动场地经过整合,通过规划调整至共和新路闻喜路转角,并沿着闻喜路延伸至新村内部,社区居民可以在轨交到小区的最后1公里范围内享受到多种社区公共服务。新的党群服务、体育健身和生活文化等活动场地合计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,涵盖了游泳馆、篮球馆、健身房、社区学校、日间照顾、低龄托育、小修小配等基础类社区服务。
就这样,彭一小区旧改项目创造了上海市同类型改造的多个“之最”:同一基地改造面积最大、改造户数最多、改造户型最多,交出一份让居民满意的“答卷”。
发挥群众力量,工作有“八法”
彭浦新村的旧改工作,探索出“贴扩建”“加层扩建”“拆多层建多层”“拆多层建高层”等多种试点模式。作为一次性规划体量最大、改造户数最多、改造内容最综合的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,彭一小区旧改项目于2019年5月正式启动,经过改造意见征询、设计方案定稿环节,项目于2020年10月1日正式进入签约阶段。在居民签约、搬场、摇号选房过程中,街道遇到大量类似“清官难断家务事”的难题。
在动员居民签约时,街道梳理发现,彭一小区有80岁以上老年人549人,包含重大疾病在内的低收入家庭152户、低保户107人、残疾人338人、重残无业17人、失独家庭12户、精神残疾56人;另外还有362户产权房,半数以上家庭存在“人户分离”情况。
任伟说:“家庭矛盾的调解化解工作困难大,历史遗留矛盾的攻坚任务重。不仅如此,很多居民把旧住房成套改造当成一次机会,把家庭矛盾、生活困难方面的问题和签约、搬场捆绑在一起,想通过旧改将自己面临的问题解决掉,这大大超出旧改的工作范围。”
面对挑战,街道迎难而上,摸索出“群众工作八法”:党员带头法、邻里劝说法、关键人物突破法、见缝插针法、排除干扰法、帮助关心法、朋友关系法、单位联系法。
有户人家,公公、婆婆愿意签约,儿媳不愿意,儿子支持儿媳,反复劝说也不愿签约。任伟说:“后来我们运用‘见缝插针法’,在这户人家儿媳生完孩子的时机上门祝贺,同时讲了很多道理,一家人感受到关心,终于想通了把名字签了。”
彭一小区居委会主任吕贞告诉记者,有些居民觉得等待拆迁比原拆原建的收益更大,不愿意签约搬场,居委会充分发挥楼组长、志愿者的力量,“他们讲话力道比居委会要大”。
吕贞介绍,原彭一小区共107个楼栋,有107个楼组长,加上志愿者至少有300人。经过他们反复上门做工作、交流经验,小区签约率最终达到99.95%。
60多岁的张翠英在小区担任楼组长超过20年,是做群众工作的一把好手。她所在的楼栋有8户人家,有3个公用厨房、4个公用厕所,矛盾频发。过去,遇上厕所堵了、水管漏了,她常打电话联系物业疏通,有时还垫付费用;水龙头坏了,居民不愿意修,她上门修好;邻居吵架,她上门调解。在动员居民签约工作中,张翠英和志愿者们几乎天天上门做工作,“晚上看哪家灯亮着就上门拜访”。
张翠英讲述,有户人家住着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,两个儿子住外面,家庭成员之间有矛盾,迟迟不愿签约。后来,张翠英和志愿者们反复上门、打电话给老人的儿子和孙女。经过街道旧改办干部上门劝说,户主终于签约,老人住进附近的过渡安置房。
着力打造安居、宜居、乐居家园
2021年10月31日,彭一小区2110户居民实现100%退房搬离,在此之前,街道为破解“组织搬迁过渡难”想了各种办法。
彭一小区居民中,高龄老人、重症患者、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占比超过四分之一,让他们在短时间内通过市场途径找到合适的过渡房源难度非常大。同时,彭一小区周边的房源本就稀缺,一街之隔的彭三小区五期项目居民当时尚未回搬,又消耗了不少房源。
吕贞告诉记者,有的居民就近租房过渡,有的困难群体为降低成本,到上海郊区的崇明、金山、嘉定等地租房;一些老年人找不到愿意出租的房主,街道和居委会动员老人子女接到家中暂住。对一些高龄老人、独居老人和精神疾病患者,街道根据关怀政策,将他们一一安置到养老院、精神卫生中心等机构。社工、志愿者定期上门关怀特殊人群。
今年6月29日起的10天内,彭一小区2110户居民陆续拿到了新家钥匙,随之而来的是长达数月的集中装修高峰期。任伟介绍,6月11日上午,街道组织了一场“彭一小区装修管理培训会”,通过“理论课程+实地教学”的形式,为小区工作人员、居民志愿者们上好回搬“第一课”,将“装修”这件回搬后的头等大事,作为社区治理新阶段的抓手和契机,提升社区治理效能。
街道制作了《彭一小区装饰装修管理规定》手册,这份“新家规”聚焦装修施工许可、装修垃圾规范化清运、施工时间严控、公共设施保护等重点,条款清晰、操作性强,是居民与管理方之间的“约法三章”。
居民在领取新家钥匙时须签订《彭一小区文明装饰装修承诺书》,装修施工单位进场前须签订承诺书,并办理临时出入证,按规定进出小区。通过制定巡逻巡查机制,城管、物业、社区志愿者每天不间断巡查,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置。
街道城管制定了应急预案措施,近几个月安排班组在小区常驻办公,一旦发现敲承重墙、擅自打洞、破坏外墙等行为,第一时间上门处置,从严从重处罚,监督恢复原貌,并将涉事装修单位列入小区黑名单。
彭一小区项目之后,静安区的旧改工作仍然道阻且长。静安区房管局副局长王燕锋介绍,截至今年,静安区还有约17万平方米的不成套职工住宅亟需改造。他说:“我局将加强与各部门的联动,优化工作机制,分类施策,按计划全面推进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,努力改善静安居民的居住质量,着力打造安居、宜居、乐居家园。”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股票配资服务中心
双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